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義大利)羅馬:梵蒂岡博物館

  教皇的城-梵蒂岡Vatican,1929年教皇和墨索里尼簽訂了「拉特蘭宮條約」,讓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主權國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就在羅馬市區內,台伯河旁的高地上,和羅馬密不可分。這裡是天主教聖地,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領袖。


  天主教在羅馬最早的基地,其實並不在台伯河另一邊的梵蒂岡。原本藏在地下飽受催殘的宗教,在西元313年終於被允許可公開傳教,而後更榮登羅馬帝國國教的寶座,這一切全歸功於君士坦丁大帝(280-337)。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皇想要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來彰顯他的權力,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集合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下,為教皇打造出一座宏偉的宗教聖殿。這裡是天主教徒的聖地,猶如麥加對於伊斯蘭教徒。


  教皇(Pope)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appas(父親)。教皇在教徒心目中就是一個集威嚴與慈愛於一身、父親般的偉大形象。

  這個萬人之上的位子並不是世襲,而是由選舉產生的。每當梵蒂岡宮的喪鐘響起,來自世界各地的紅衣主教和大主教,便由青銅門進入西斯汀禮拜堂,進行選舉教皇的活動。選舉期間 西斯汀禮拜堂幾乎與世隔絕,層層大門上鎖且貼上封條,除了緊急電話外,一概不能與外界溝通,而伙食則是靠工作人員轉動青銅門上的兩個轉盤送到裡頭。

  而成千上萬的信徒聚集在聖彼得廣場,望著教堂的煙囪。得票數超過三分之二者當選,每經過一輪投票,煙囪若是冒出黑煙,則表現選舉沒有結果;若是白煙,則表示新教皇誕生。

  電影「天使與惡魔」裡,也有詳細地拍攝教宗選舉的過程,看完對梵蒂岡的文化會更加了解。


  為了避開梵蒂岡博物館前長長的人龍,行前一個月特地上官網預約入場時間,收到voucher email後,記得把voucher列印下來,上有二維條碼,入場時工作人員會刷條碼確認。排隊人龍很可怕,強烈建議一定要預約,且務必提早半小時到,因為從地鐵站走到博物館至少要10分鐘,當天忘了帶voucher又跑回旅館拿,等我們衝到博物館時,已經遲到10分鐘,幸好工作人員刷完條碼後,就放我們進去,沒有叫我們重排隊,謝天謝地~

  如果忘記預約的話,乾脆上午先去聖彼得大教堂,下午再來博物館參觀,或許人潮會少一些。


  下午的行程還要參觀聖彼得大教堂,為了避免上午在博物館耗費太多體力,參考了旅遊書,鎖定了庇護克里門博物館、拉斐爾畫室和西斯汀禮拜堂,這幾個必看的展區。其他的展區就跳著參觀,看到有趣的,才停下來聽導覽,節省時間體力。


一進來就先經過埃及展區,每個博物館都一定要有的木乃伊、陶罐和雕刻。




木乃伊看久了有點毛…


從博物館窗戶向外看,讓人心曠神怡的大藍天。



松果中庭(Cortile della Pigna),這裡可以看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


  這裡本來是一個噴泉:松果噴泉(Fontana della Pigna),現在改建成裝飾羅馬梵蒂岡的一個巨大壁龕。得名於一顆高約四米的青銅松果。

  松果噴泉原本站在萬神殿附近,鄰近伊西斯神廟。在中世紀遷移到老聖伯多祿大殿的庭院,然後在1608年移到現在的位置。

   這裡原本是觀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一部分,由多納托·伯拉孟特設計,連接諾森八世的宮殿與西斯廷禮拜堂。伯拉孟特去世後,建築師Pirro Ligorio完成了這個工程,並增加了牆壁和壁龕。梵蒂岡圖書館的興建將觀景中庭分為兩個區域。

  噴泉兩側的青銅孔雀是皇帝哈德良陵墓(現在的聖天使城堡)裝飾的複製品。原來的孔雀在新翼博物館。


  正對著松果的是一顆直徑四公尺的現代藝術大金球,1990年由雕刻家波莫多羅(A.Pomodoro)所製的同心雙層球體。



巨大的金球,還可以讓遊客自由轉動哦~


喜歡這個廣闊的中庭和好天氣。


八角中庭 Octagonal Court


四周擺了不少雕像,這個頭顱怒目瞪視旁邊的雕像,真有趣。


  這裡最有名的應該是這座雕像:勞孔Laocoön。但參觀當時懶得繞一圈,結果錯過了這個雕像…只好借用一下網路上的照片。希臘後期時代的傑作,1506年在羅馬埃斯奎利諾山被挖掘出來,可能來自羅馬金宮,出自1世紀的三位羅德島雕刻家之手。勞孔本來是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的木馬中藏有詭計。因而觸怒雅典娜,於是雅典娜派出兩隻巨蟒去尋找勞孔父子,並把他們殺死。被大蛇纏住而相當苦惱的勞孔,扭曲的臉孔和戲劇化的姿勢,讓這個雕像繞富特色。這個雕像的出土對文藝復興產生重大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深深著迷於此雕像的張力和體態美,確立了他後來的雕塑風格。


  繆斯女神廳(Sala delle Muse)這裡陳列了9尊古希臘風格的繆斯女神雕像,但走到這裡最吸睛的反而是上面圓頂的壁畫。



  圓形展廳(Sala Rotonda)這裡中央擺了個石雕浴缸,是在羅馬金宮遺址中發現,據說是尼祿所使用的浴缸。


  細緻的雕花圓頂,引進外頭的自然光,讓雕像沐浴在光輝中。


  鍍金且斑駁充滿歷史感的大力士-海克力士雕像,一隻手扶著狼牙棒,另一隻手上披著戰袍。


地板上馬賽克圓形鑲嵌畫,中間是智慧女神雅典那,藍色那圈是月亮的陰晴圓缺。


  織錦畫廊,牆上的大幅畫毯都是人工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真是費工的藝術品。而看起來很立體的天花板,竟然是畫出來的,不可思議~


地圖走廊(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tiche)
  1580年,天主教教宗額我略十三世親自下令對使徒宮進行裝飾。額我略十三世指定將該處走廊製作為掛滿地圖的地圖廊。這個想法可能來自於佛羅倫斯公爵和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的收藏之中,韋奇奧宮地圖室中57扇門上分別畫有當時已知世界各地的地圖。額我略十三世希望將這個走廊裝飾成真正的地圖學傑作。Ignazio Danti接受任務之後,花費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長度達120米的走廊兩側的40幅地圖壁畫。


  整個地圖廊的裝修從1580年持續到1585年,不僅包括了40幅地圖壁畫,還包括了走廊頂上精美的拱頂壁畫。每幅壁畫寬三米,高四米,描繪了當時義大利半島各個領以及地中海上各主要島嶼(如馬爾他島、科孚島、厄爾巴島和特雷米蒂島)和港口(威尼斯港、熱那亞港、安科納港和奇維塔韋基亞港)的地圖。壁畫色彩豐富,使用鮮艷的藍色、綠色描繪海洋、土地的特徵。拱頂的壁畫中,有24幅描繪了《舊約》中的獻祭人物,51幅描繪了《新約》中聖徒的神跡,剩下還有超過一百幅擬人畫(將抽象概念如勇氣、憐憫具象化為人物的畫作),填滿了整個拱頂。

  走廊北側的門樑上有一段題詞,描述了地圖壁畫和拱頂建造意圖。 如題詞中描述的一樣,走廊兩側的地圖分別是描繪縱貫義大利半島的亞平寧山脈兩側的土地。在走廊上從南到北行走(逆著正常遊覽順序)時,猶如從北到南走在亞平寧山脈的山脊上,望向兩邊的土地一樣。右側(東側)代表著第勒尼安海一側,左側(西側)代表著亞得里亞海一側。


  博物館內人潮洶湧,而且幾乎沒有椅子可以休息,所以來這裡一定要愈輕便愈好,以及穿上一雙好走的鞋。

  繼續前進,來到拉斐爾室。拉斐爾室(Stanze di Raffaello)共有四間,是1508年朱利爾斯二世下令修建的,大概是因為原來的教宗居室總讓他想起討厭的前任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和他的家人。而署名之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是朱利爾斯的圖書館或書房,是四個展室中最為出名的一間。這裡收藏了拉斐爾兩幅最為人稱道的作品「聖餐禮的辯論」和「雅典學院」。

  聖餐禮的辯論中耶穌、聖母瑪麗亞和施洗者約翰居中,兩旁是「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但是只有新約的人物頭上帶有光環。下面是祭壇和聖餐式的麵餅,再往下是教堂長老、聖徒和學者,但丁位在右下方。




雅典學院」這裡很難拍到畫的全貌,因為中間立了很高的說明柱…真討厭…


  只好再借用張網路的圖…柏拉圖(達文西的形象)和亞里士多圖正在一座巨大的建築裡交談,拉斐爾顯然喜歡把和他同處一個時代的人物畫到歷史場面裡。右邊一群戴禮帽的紳士中倒數第二位就是拉斐爾本人,在他前面的是穿著歐幾里德裝束的布拉曼帖,他正拿著羅盤,彎腰為學生講解問題。而坐在最前面,左手托著頭,表情憂鬱,正專心記錄的人是米開朗基羅(代表的是悲觀論者希拉克略)。


  拉斐爾生前即有剽竊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風格的說法,不過實際上,當時的藝術家中,只有拉斐爾真正看出兩位天才的藝術真髓。他或許沒有達文西的科學修養,也少了些米開朗基羅詩歌般的靈感,但是在技術和構成能力方面則是不亞於前二者。


彎腰用圓規畫圖形的是阿基米德。


托腮低頭這位是希拉克略(米開朗基羅)。

  這裡的藝術價值真的不同凡響,集合了米開朗基羅畢生的心血,和拉斐爾的至高傑作。

  再來終於要進到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斯汀禮拜堂。走來這裡已腳麻眼痠、口乾舌燥,先去cafe喝點飲料,補充體力再進去西斯汀禮拜堂。這個禮拜堂禁止拍照,遊客一偷按快門就立刻被工作人員制止,所以我完全不敢偷拍,以下照片均來自網路。

  席斯杜斯四世在位時(1471~1484)由朵且的喬凡尼(Giovanni di Dolce)建造的這座長方形大廳。它是主教的私人禮拜堂,幾個世紀來,一直是舉行教宗選舉的地方。地面裝飾是精巧的亞歷山大工藝,讓人聯想到13、14世紀的科斯瑪蒂鑲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小石塊:紅、綠、黑、白,製造出複雜精細的圖案)。但這裡最有名的是近年來修復完成的牆壁和天花板濕壁畫。許多人認為這裡無庸置疑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高傑作。


  天花板上的濕壁畫是米開朗基羅於1508年到1512年繪製的。本來米開朗基羅對於這一工作並不熱心,因為他覺得自己是雕塑家不是畫家,他接受這一任務時(可能是為了維護名譽同時打敗對手布拉曼帖),米開朗基羅把原來較簡單的方案(以十二使徒為主題)改成了頗具野心的「創世紀」。整整四年,他幾乎都躺在架高的台上作畫,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也提到這工作帶來的巨大折磨:『…在工作的酷刑中,我腫著甲狀腺炎般的脖子,…鬍子指向天,頸子貼後背,雞胸如人鳥妖。顏料淋漓臉上,像路面的斑駁。…腰縮腹底如秤桿,臀抗體重像秤鉈。我視茫茫而步履踉蹌;後背皮膚擠皺縮短,前身皮緊繃拉長,就像敘利亞彎弓一張…』

  而他的努力,在1512年完工開放參觀時,獲得了壓倒性的好評,而聚集在天花板底下仰望讚嘆的人們當中包括不到30歲的拉斐爾,他當時感動地說出:「感謝神讓我和米開朗基羅生在同一時代!!」。而拉斐爾也受到創世紀的影響,日後的創作不再像過去一貫的圓融柔美,而漸趨於大氣恢宏。


天花板最高處的長方形濕壁畫分成九個故事:「光明與黑暗」、「創造日月」、「大海與陸地分離」、「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和「諾亞醉酒」。



  當中最知名的就是這幅「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沒有遵照舊約所記載「上帝朝亞當的鼻孔吹氣」的情節,而是改為更富張力的構圖,停留在上帝和亞當手指幾乎相觸的瞬間,讓人類的誕生更顯得特殊又富有感情。背景簡潔空曠,反而讓這幅圖畫更為顯眼。


  巨大恢宏的天花板壁畫,站在底下能感受到畫作帶來的震撼,人像、肢體、明暗、用色…能站在這裡親眼看到米開羅基羅嘔心瀝血的傑作,及見證後人不斷修復只為還原原作的努力,深深覺得自己相當幸運能到義大利一遊。讀萬卷藏書真的不如出門行萬里路。




  而天花板下出入口旁的牆上壁畫,是米開朗基羅的另一傑作:「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完成天花板上的創世紀後,隔了24年,教宗保祿三世委託米開朗基羅繪製,花了近六年的時間。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刻,基督審判眾生,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此畫充滿了陰鬱灰暗的氣氛,呈現了人類面對死亡的絕望和痛苦。

  作品的中心是審判中的耶穌,身體強壯沒有鬍鬚,表情嚴 肅。身旁是瑪麗亞和聖徒,左下方被拯救的靈魂正往天堂去;與此相對,右側被罰入地獄的靈魂正被推下地獄,卡戎Charon在船上冷漠地看著。


  米開朗基羅把審判下地獄的法官畫成很愛批評他的比亞喬Biagio da Cesena的臉孔,位於右下角長驢耳朵被毒蛇纏繞的那位。聖巴托羅梅奧(耶穌的右下方)拿著他被剝下的皮囊,而這具皮囊的臉孔則是米開朗基羅自己的肖象。

    米開朗基羅過世後不久,庇護四世下令Daniele da Volterra為這些裸體人像畫上遮羞布,當時一流的畫家因此被後世戲稱為內褲製造商。


  參觀完西斯汀禮拜堂就決定離開博物館,先去吃午餐再前往下一個景點。


出口的迴旋樓梯相當優美。


  行前在tripadvisor找到這家鄰近梵蒂岡博物館的panini店:Paninoteca Slurp。小小一間店,沒認真找絕對會錯過。



菜單都是以電影相關來命名,點了director口味,火雞肉、青醬、芝麻葉和起司。


  麵包壓烤過,麵皮脆又香,加上豐富的餡料,好吃~原本是打算點二種口味,結果和老闆溝通不良,結果只點到director口味…不過一份panini份量十足,二人分著吃還是很飽足。一份panini加上飲料只要5歐,超便宜。


  櫃台裡放了一大塊的烤乳豬肉,原先是打算點烤豬肉panini,結果老闆沒聽懂,沒點到…後來老闆看我們一直可憐巴巴地望著那塊肉,竟然免費切了一盤豬肉給我們吃,so nice…感激涕零~好開心啊~此行中少數幾個和善的義大利人啊,謝謝老闆~


地址Via Degli Scipioni 62, Rome, Italy,是個逛完梵蒂岡博物館補充體力的好地方。




如果想好好了解一下梵蒂崗博物館,可以參考一下這個網站,有大量的照片和詳細的介紹。


Next:聖彼得大教堂、聖天使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