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把時間變成亂碼」這本張耀主編的小書,引言寫道「講亂碼是客氣的,實際上羅馬城的時間感幾乎是一團亂麻,但它的魅力也就在這裡。這地方的歷史過去太偉大了,後來自亂陣腳,還一連出了好多熱中大建築的教皇,喜歡崇高圓頂的大藝術家,最後歲月綿綿,編出一堆神話。古典羅馬、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結果,在誰也弄不明白當中,魅力無窮。」
初來乍到,搭上Leonardo express很快就抵達市區,出了特米尼車站,混亂老舊的街景,遠比行前想像的羅馬更有歷史感。 放好行李,迫不及待地開始在羅馬的第一個行程:西班牙廣場散策。
途中先經過巴貝里尼廣場上的蜜蜂噴泉,三道涓涓細流,小巧可愛,位於廣場的角落,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這座饒富特色的噴泉是由當代知名的建築師、藝術家、畫家 貝尼尼所設計,大理石的貝殼上刻了三隻蜜蜂,上頭刻著此泉水可供大眾與動物使用的銘文。貝尼尼當時備受教宗烏爾班八世的賞賜,他的名作遍布羅馬,可以說是構築羅馬的重要 推手之一。而有看過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的話,想必對於貝尼尼的作品會更有共鳴,在小說中他被塑造成光明會的神秘會員,刻意在作品埋下線索,導引方向至光明教堂「聖天使堡」。和「達文西密碼」一樣,小說大賣的結果也帶動當地觀光,根本就是羅馬最佳的代言人。
邊走邊逛,路過一間看起來不錯的gelato,就買了待在義大利的第一支冰淇淋。Gelato可以選擇杯裝(cono/cone)或是餅乾甜筒(coppa/cup)。
gelato滿滿一杯,另外還跟老闆要一點鮮奶油(con panna),不會很油膩,讓gelato的味道更柔和,可以嘗試一下,當地人也很愛加奶油。這家口味偏甜,整體而言還不錯。
漸漸往高處前進,爬過一個長長的斜坡,終於看到西班牙廣場了。義大利人喜歡用客廳(salotto)來形容一個城市的迎賓中心,而西班牙廣場這裡就是羅馬的客廳。但其實第一眼並沒有認出這個知名景點,因為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及破船噴泉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大老遠走來這裡,竟然不能一睹全貌,讓我好傷心啊…
只好打起精神亂拍路人…
現在觀光客超流行自拍神器,幾乎人手一支,小販也是…
聖三一階梯或西班牙階梯,其實是個誤稱,這裡早在西班牙大使館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稱為法蘭西廣場Piazza di Francia,是由桑克提斯設計。1720年代修建西班牙階梯,用以取代廣場通往山丘上的聖三一教堂的小徑。教堂有一對對稱的鐘塔、一座正面階梯,是座美麗的法式建築。西班牙階梯共有138級,這些石灰華台階耗資2萬4000斯庫多。資金是來自一位17世紀的法國外交官的遺贈,以及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捐贈。總而言之就是「義大利人設計、法國人出錢、英國人徘徊、美國人占領」。
還有新人來這裡拍婚紗,so romantic~
而真正讓西班牙廣場舉世聞名的關鍵,絕對是「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片中奧黛莉赫本坐在階梯上,纖腰盤髮過膝長裙,悠閒地吃著冰淇淋的天真模樣,至今看來仍然相當迷人~ 雖然這部電影年代十分久遠(1953年),當初是在youtube上吃力地看完畫質不甚清晰的黑白片,但真的值得一看。這部是奧黛莉赫本第一次擔綱電影女主角,就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可以說是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人。公主愛上平民記者,這類身分懸殊的題材後來也常被仿效,像是Notting Hill。
公主要離開羅馬時,最後的記者會上被問到她最喜歡歐洲哪一個城市,她真情流露地說 "Rome,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讓人鼻酸。而羅馬,更顯得魅力無窮。(Notting Hill中記者會那一段應該也是向經典致敬吧~)
但9月中來此只看到好醜的鷹架啊…大規模的整修,大概要一年半載才會完工…不過依然遊客如織~
觀光客必來的景點~不過台階上禁止飲食哦,千萬不要太忘我,免得被罰錢。
破船噴泉也在大整修,讓人完全不想按快門…
借用張網路上的圖片,這才是西班牙廣場的樣貌啊…
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由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所設計,由教宗烏爾班八世於1620年代下令修建,它比西班牙階梯古老100年。由於水壓不足的緣故,泉水從破船的前後和兩側潺潺流出。破船的涵義可能是指聖彼得像是人間的漁夫,或是為了紀念1598年的洪水。
真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看到整修完成的西班牙廣場。(默默許願~)
面向西班牙階梯的康多提大道(Via dei Condotti) 是羅馬知名的購物街,教宗格列哥里十三世為了供應這一區域的用水,在此修建地下溝渠(Conduits),因此得名。而旁邊的小廣場上立著聖母無原罪圓柱,紀念1854年頒布的聖母無玷(聖母自懷胎之始即無原罪),表彰她的純潔而立的羅馬圓柱,圓柱頂端有一尊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每年12月8日教宗都會到此敬獻花環。
名牌林立,這些名牌店面的進駐更是見證了羅馬的嶄新與懷舊,傳統與現代並存。
幾乎該有的名牌都有…不過個人真的不愛逛街,對這類的名牌街只想window shopping,匆匆瀏覽過就繼續步行往下一個景點 萬神殿 前進。
這一帶街道整齊,路面寬敞,適合旅人東張西望地漫步。
經過科羅納廣場,廣場上的奧里亞斯圓柱(Colonna de Marco Aurelio)相當吸睛。
這個細緻的浮雕圓柱是公元193年,為慶祝奧里亞斯大帝戰勝馬爾科馬尼部落而建造的。圓柱最上面原本是奧里亞斯大帝的雕像,現在則改成聖保祿的雕像。
圓柱後面是建於16、17世紀的基吉宮(Palazzo Chigi),現為總理官邸和義大利政府機構中心。
通往豪宅的私人車道。
偶然發現路邊大門上的古銅扣環十分雅緻。
誤以為這面柱廊牆壁就是萬神殿,後來繞過去才發現根本還沒到萬神殿。只能說羅馬真的處處都是古蹟。
古色古香的巷道。
賣典雅時鐘的小店。
坐在這裡喝杯咖啡應該很愜意。
穿過巷弄,看到圓頂和山牆,就知道萬神殿到了。萬神殿Pantheon最早是一座異教神廟,後來成為一座基督教教堂。萬神殿一般被認為是古典建築和諧 構造的完美典範,這主要是由於它的比例(高度和直徑相等)和結構(圓頂建築或圓頂大廳門前是長方形的柱廊,在古代被稱為Pronaos,柱廊頂上有三角形的山形牆飾)。
殿外的門廊(portico)前曾經有一小段台階,現在已不復存在。門廊有16根灰色或紅色的花崗石圓柱。每根高12公尺、圓周4公尺,其中只有3根是後來重新修建的。真佩服義大利為了保存這些古蹟所做的努力,這麼完整的古蹟竟然讓遊客免費參觀,真是讓人更加佩服。
山形牆下的銘文「盧斯烏斯之子阿格利帕,在他第三任內所建」,公元前27年由阿格利帕建造,用於紀念他的朋友和丘父奧古斯都大帝。字母是19世紀重新鑲入,所以不顯得陳舊。
這個巨大圓頂是萬神殿的 精髓所在,是建築史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蹟,也是許多教堂興建的典範。
圓形屋頂是由混凝土澆鑄,搭建在臨時的支架上,直徑長達43公尺,甚至比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還要宏大。圓頂底部的厚度達到6公尺,隨著高度增加而厚度漸減,天花板的5排凹陷藻井的寬度也隨之逐漸變小。這樣的結構可以降低屋頂的重量,也讓天花板的中心成為視覺聚焦的重點。
天花板上的圓形天眼(Oculus)直徑9公尺長,也是萬神殿中光線和空氣流通的唯一來源,因為牆壁的厚度太厚,以致於無法開鑿窗戶。下雨時雨水也會流進室內,因此地板有隱藏的排水孔,讓萬神殿不至於淹水。
公元118到125年,哲學家皇帝哈德連修建萬神殿以替代早年的一座殿堂,並把它作為天文工具,夏至6月21日的正午,陽光從天窗照進來,正照在主門前面的地板上。而皇帝就能在陽光的親吻下莊嚴地走入殿堂。
萬神殿巨大的青銅門在17世紀時,被剝去銅質的外殼,部分建成大炮,一部分製成聖彼得大教堂裡,用來支撐華蓋的螺旋形圓柱。
洞穴一樣的神像室,下層有六個祭龕(不包括半圓形殿)、中層有八個神龕。而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也葬在此處。這裡也是小說「天使與魔鬼」的場景之一,「桑提土墓起,惡魔洞相伴」,桑提土墓指的是拉斐爾的墓穴,一度讓蘭登教授誤以為是指萬神殿。
莊嚴的內部
有一個黑人就站在天眼下方。
仰望天空
這裡也有首位統一義大利的國王,維托艾曼紐二世的紀念碑。
從柱廊望向廣場。
外面圓形建築廣場上的噴泉建於1578年,由德拉波塔設計。噴泉上的埃及方尖碑是1711年教宗克雷門特十一世主持建造的。
離開萬神殿,太陽漸漸西斜,接著繼續往納佛那廣場Piazza Navona前進。
Next:納佛那廣場、許願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